当前位置:首页矿山知识库

矿山知识库:喷雾参数设定全攻略,高效降尘保障矿工健康与安全

作者:facai888 时间:2025年11月03日 阅读:32 评论:0

1.1 喷雾降尘在矿山生产中的重要性

矿山作业现场总是弥漫着细小的粉尘颗粒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尘埃,实际上构成了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。粉尘不仅降低设备使用寿命,更直接威胁着矿工的健康。长期吸入粉尘可能导致尘肺病——这个在矿业领域令人闻之色变的职业疾病。

我记得去年参观一个金属矿场时,技术主管指着巷道壁上厚厚的粉尘说:“十年前我们根本不在意这些,直到有老矿工确诊尘肺病。”现在他们每个作业点都安装了喷雾装置,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从每立方米15毫克降到了2毫克以下。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,更是对矿工生命健康的切实保障。

喷雾降尘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水雾捕获空气中的粉尘颗粒。当细小的水滴与粉尘接触时,它们会结合在一起,重量增加后自然沉降。这个过程看似简单,却需要精确的参数控制才能达到理想效果。

1.2 喷雾降尘技术发展历程

矿山降尘技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演变道路。最早期的降尘方式相当原始——工人们直接用水管向空气中喷水。这种方法虽然简单,但效率低下,往往造成工作面泥泞不堪,而降尘效果却微乎其微。

二十世纪中期,压力喷雾技术开始应用于矿山领域。通过增加水压,水流被分解成更细小的水滴,大大提升了降尘效率。我记得有个老矿工告诉我,他们最初使用的是手动控制的喷雾装置,需要根据经验随时调整,效果很不稳定。

随着科技发展,喷雾技术经历了从手动到自动、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。八十年代出现的雾化喷嘴能够产生微米级的水雾,这对捕获呼吸性粉尘特别有效。近年来,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始普及,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粉尘浓度,自动调节喷雾参数。

现在的喷雾系统已经发展成为集机械、电子、自动化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体系。从最初简单的水管喷洒,到今天能够根据作业环境自动优化的智能喷雾系统,技术进步让矿山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。

1.3 喷雾参数设定的核心地位

在喷雾降尘系统中,参数设定就像音乐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——细微的调整就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。正确的参数组合能够让降尘效率提升数倍,而错误的设定不仅浪费水资源,还可能适得其反。

雾化粒径这个参数特别关键。水雾颗粒太大,它们会快速沉降,无法有效捕获空中的细小粉尘;颗粒太小,又容易随气流飘散,根本接触不到粉尘。理想的雾化粒径应该略大于目标粉尘的粒径,这样才能实现最佳捕获效果。

喷雾压力、流量、角度、时间这些参数相互关联,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。改变其中一个参数,其他参数的效果也会随之改变。这就像调配一杯鸡尾酒,各种成分的比例需要精确把控。

我接触过一些矿山企业,他们购买了最先进的喷雾设备,却因为参数设置不当而效果不佳。后来经过专业调试,仅通过优化参数就将降尘效率提高了40%。这个案例充分说明,先进设备必须配以科学的参数设定,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。

参数设定不仅关系到降尘效果,还直接影响运营成本。合理的参数能够在保证降尘效果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节约用水量,减少设备磨损。在矿山生产这个对成本极其敏感的领域,这种精细化的参数管理显得尤为重要。

2.1 喷雾参数与降尘效率的关系模型

水雾与粉尘的相遇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舞蹈。当水滴尺寸与粉尘颗粒达到某种默契时,它们会优雅地结合、沉降。这种默契背后藏着严谨的数学关系——降尘效率与喷雾参数之间存在着可量化的物理模型。

经典的碰撞-捕获理论告诉我们,降尘效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:雾滴与粉尘的相对速度、粒径匹配度、以及接触时间。实验室数据表明,当雾滴直径是粉尘颗粒的1.5-2倍时,捕获效率达到峰值。这个比例关系就像钥匙和锁孔的配合,太大会错过,太小则无力。

我曾在实验室观察过高速摄像机记录的画面:10微米的水雾颗粒与5微米的煤尘在空气中相遇,它们轻柔地碰撞、融合,然后缓缓下落。那种精确到微米级别的配合,让人不得不惊叹物理规律的精妙。

实际应用中,工程师们发展出多种经验公式来预测降尘效率。比如基于斯托克斯数的预测模型,考虑了雾滴惯性力与空气阻力的平衡。这些模型虽然简化了复杂的实际工况,但为参数设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。

2.2 主要喷雾参数及其物理意义

喷雾系统中有几个参数就像乐队的核心成员,每个都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。

雾化粒径可能是最敏感的那个参数。它直接决定了水雾的“捕尘网”密度。粒径太小,水雾会像轻烟一样随气流飘走;粒径太大,又像雨点般快速坠落,无法形成有效的捕获区域。一般来说,20-100微米的粒径范围对呼吸性粉尘最为有效。

喷雾压力这个参数控制着水的“爆发力”。压力不足时,水流无法充分雾化,形成的是水柱而非水雾;压力过高又会产生过于细小的雾滴,这些“逃兵”还没遇到粉尘就蒸发消失了。合适的压力让水获得足够的动能完成雾化,又不至于过度消耗能量。

流量参数关乎“弹药供应”。流量太小,降尘覆盖面不足,就像用点射对付密集的敌人;流量太大,不仅浪费水资源,还会让工作面变得湿滑泥泞。聪明的做法是根据粉尘产生速率动态调节流量,实现精准打击。

喷雾角度决定了“火力覆盖范围”。窄角度适合集中处理高浓度粉尘区域,宽角度则用于大范围预防性降尘。这个参数需要与喷嘴安装位置精心配合,就像调整探照灯的角度来照亮整个舞台。

2.3 参数设定的科学依据与计算原理

参数设定不是凭感觉的猜谜游戏,而是建立在流体力学、颗粒物动力学基础上的精确科学。

伯努利方程解释了压力与流速的关系,这是计算喷雾压力的理论基础。通过这个方程,工程师能够预测特定压力下喷嘴出口的流速,进而估算雾化效果。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管道摩擦损失、局部阻力等因素,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工作压力。

雾化粒径的计算涉及韦伯数和奥内佐格数的复杂关系。简单来说,液体表面张力、粘度、密度与气体动力之间的博弈决定了液滴的最终尺寸。现代喷雾理论将这些关系量化成可计算的公式,为喷嘴选型提供依据。

覆盖范围的计算基于简单的几何原理,但需要考虑雾滴的运动轨迹。雾滴在空气中的运动受到重力、空气阻力的双重影响,其轨迹是一条复杂的抛物线。通过求解运动方程,可以预测喷雾的有效作用范围。

我记得有个矿山的技术员告诉我,他们最初完全凭经验设定参数,效果时好时坏。后来引入理论计算后,降尘效率的稳定性大幅提升。“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置,而不是盲目试错。”他说。这种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变,正是科学管理的精髓所在。

参数设定的艺术在于平衡各种相互制约的因素。既要保证降尘效果,又要控制用水量;既要充分覆盖,又要避免过度湿润。这种平衡需要理论指导,也需要现场经验的微调。好的参数设定就像好的烹饪,既遵循配方,又懂得根据食材稍作调整。

3.1 雾化粒径参数的优化设定

雾化粒径是降尘系统的灵魂参数。它决定了水雾捕捉粉尘的能力范围。想象一下渔网捕鱼——网眼太大,小鱼溜走;网眼太小,水流阻力过大。雾化粒径的选择同样需要这种精准平衡。

呼吸性粉尘通常在1-10微米之间徘徊,这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粒径范围。针对这类粉尘,50-80微米的水雾粒径往往能取得最佳捕获效果。这个尺寸范围的水滴既具备足够的惯性力与粉尘碰撞,又不会因过小而随气流逃逸。

粒径设定需要考虑环境湿度的影响。在干燥的矿井中,较细的水雾更容易蒸发失效。我记得某个金属矿山的教训:他们使用了30微米的超细水雾,结果在低湿度巷道里,水雾还没碰到粉尘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后来调整为80微米的中等粒径,降尘效率立即提升了40%以上。

矿山知识库:喷雾参数设定全攻略,高效降尘保障矿工健康与安全

喷嘴类型直接影响雾化粒径。压力式喷嘴通过高压产生细雾,旋转式喷嘴则通过离心力控制粒径分布。选择时需要结合粉尘特性和作业环境。一般来说,压力式喷嘴适合处理细颗粒粉尘,旋转式更适合大范围覆盖。

3.2 喷雾压力与流量的合理配置

压力与流量就像喷雾系统的双引擎,需要精确匹配才能发挥最大效能。

压力设定不是越高越好。0.3-0.8兆帕的压力范围适用于大多数矿山场景。压力过低会导致雾化不充分,形成的是水滴而非水雾;压力过高则产生大量10微米以下的超细雾滴,这些“逃兵”在捕获粉尘前就已蒸发。

流量配置需要动态思维。粉尘浓度高的区域需要大流量持续喷雾,预防性区域则可采用间歇式小流量。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粉尘监测数据实时调节流量,实现“按需降尘”。这种精准控制不仅提升降尘效率,还能节约30%-50%的用水量。

压力与流量的关系遵循特定的性能曲线。每个喷嘴都有其最佳工作区间,偏离这个区间会导致效率急剧下降。选择喷嘴时,务必参考制造商提供的性能曲线图,确保工作点落在高效区域内。

3.3 喷雾角度与覆盖范围的确定

喷雾角度决定了降尘的“战场范围”。这个参数需要与安装位置、粉尘分布特征精密配合。

窄角度喷嘴(15-30度)适合处理集中产尘点。比如破碎机出料口、转载点这些粉尘浓度极高的位置。它们能集中火力打击核心污染源,避免水资源分散浪费。

宽角度喷嘴(60-120度)则用于大范围预防性降尘。在运输巷道、行人通道这些需要全面覆盖的区域,宽角度喷雾能形成有效的防护屏障。安装时需要考虑相邻喷嘴的覆盖重叠,通常建议有15%-20%的重叠率。

覆盖范围的计算需要结合实际空间几何。在3米宽的巷道中,安装高度2.5米的75度喷嘴能形成直径约4米的覆盖圆。这个简单的几何关系是布置喷雾系统的基础。但实际中还要考虑气流影响——巷道中的风流会使雾滴发生偏移,需要适当增加覆盖余量。

3.4 喷雾时间与频率的智能控制

时间控制是提升喷雾系统经济性的关键。持续喷雾虽然效果稳定,但水资源浪费严重。智能化的时间控制能在保证降尘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成本。

基于粉尘传感器的时间控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当粉尘浓度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开启喷雾,浓度下降后延时关闭。这种“感应-响应”模式特别适合产尘量波动大的作业点。

周期性喷雾适用于规律性作业场景。比如与破碎机、输送带联动,设备运行时喷雾,停机时关闭。这种控制方式简单可靠,在煤矿转载点应用效果显著。

喷雾频率的设定需要考虑粉尘沉降特性。某些轻质粉尘需要持续湿润才能有效沉降,间歇喷雾反而会因反复扬起而加剧污染。这种情况下,低流量连续喷雾比高流量间歇喷雾更有效。

我接触过一个露天矿的案例,他们通过优化喷雾频率,在降尘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将用水量减少了35%。关键在于识别出粉尘产生的关键时段,在其他时间采用维持性喷雾。这种精细化管理体现了现代矿山的技术进步。

参数设定的艺术在于理解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。改变压力会影响粒径,调整角度会影响覆盖,所有这些都需要系统考量。最好的设定方案往往是多次现场测试和理论计算结合的产物。

4.1 采掘工作面喷雾参数设定

采掘工作面是矿山粉尘的“发源地”。这里的粉尘浓度最高,粒径分布最广。参数设定需要兼顾强效降尘与作业视线保障。

雾化粒径控制在80-120微米之间比较理想。这个范围能有效捕捉从粗颗粒到呼吸性粉尘的全谱系污染物。过细的水雾会在高浓度粉尘环境中迅速饱和失效,就像用纸巾接瀑布——完全不够用。我记得一个铁矿工作面曾使用50微米超细雾,结果粉尘浓度不降反升,后来发现是水雾过细被高速气流直接带走了。

喷雾角度选择45-60度的中等范围。工作面空间相对开阔,但设备密集。窄角度会导致覆盖不足,宽角度又容易干扰设备操作。安装位置通常在掘进机截割头后方2-3米处,跟随设备移动而调整。

压力设定在0.5-0.7兆帕能平衡雾化效果与穿透力。工作面通风较强,需要一定压力保证水雾能穿透气流屏障。流量配置采用“高峰补偿”模式——在爆破、截割等高峰产尘时段自动提升至正常流量的1.5倍。

4.2 运输巷道喷雾参数优化

运输巷道是粉尘的“传播通道”。这里的粉尘浓度中等但持续时间长,参数设定要注重长效抑制与节能平衡。

雾化粒径偏向较粗范围,100-150微米更适合巷道环境。较粗的水雾沉降速度快,能形成持续的湿润层防止二次扬尘。就像给路面“打蜡”,形成保护膜而不是短暂湿润。

矿山知识库:喷雾参数设定全攻略,高效降尘保障矿工健康与安全

喷雾角度采用90-120度的宽角度设计。巷道截面规整,宽角度能实现全断面覆盖。安装间距通常为15-20米,根据巷道宽度微调。在3.5米宽的巷道中,2.8米安装高度的120度喷嘴能形成完美的断面屏障。

压力控制在0.3-0.5兆帕即可满足需求。巷道内气流相对稳定,不需要过高压力。流量设定采用“智能间歇”模式——运输设备通过时全流量喷雾,空闲时段降至维持流量。这种模式在某铜矿应用后,用水量减少40%而降尘效果保持不变。

4.3 破碎站与转载点参数配置

破碎站和转载点是粉尘的“爆发点”。这些位置产尘瞬间量大,参数设定需要快速响应与强力压制。

雾化粒径选择50-80微米的精细范围。破碎产生的粉尘以细颗粒为主,需要匹配尺寸的水雾才能有效捕获。就像用专门工具处理专门问题——粗放式的喷雾在这里效果有限。

喷雾角度根据设备结构定制。破碎机入料口采用30度窄角度集中打击,出料皮带采用75度中等角度覆盖落料区域。转载点则在溜槽前后分别布置,形成“前后夹击”的降尘阵型。

压力需要提升至0.7-1.0兆帕的高压范围。高压能产生足够的雾化能量,在粉尘扩散前就完成捕获。流量配置与设备联锁——破碎机启动立即开启大流量喷雾,延时3-5分钟关闭。这个时间差能有效处理设备停机后仍在扩散的残余粉尘。

4.4 特殊工况下的参数调整方案

矿山总会遇到计划外的特殊情况。参数设定需要预留调整空间,应对这些“不速之客”。

高湿度环境需要增大粒径至120-200微米。湿空气中细雾蒸发慢,但过细的水雾会加剧潮湿感影响作业。此时降低压力至0.2-0.4兆帕,既能保证基本雾化,又避免环境过度湿润。

低温防冻工况采用脉冲喷雾。温度低于5℃时,连续喷雾会导致结冰风险。改为每10分钟喷雾30秒的脉冲模式,既能抑制粉尘,又防止冰层积聚。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也能有效扩展工作温度范围。

强通风区域需要压力补偿。在主要通风巷道,将压力提升至正常值的1.2-1.5倍,确保水雾不被强风直接吹散。同时采用顺风向安装,让风流成为雾滴分布的助力而非阻力。

我曾经参与处理一个山坡露天矿的扬尘问题。那里常年有强侧风,标准参数完全失效。后来我们调整了喷嘴朝向和压力设定,利用风力将水雾“送”到目标区域,反而实现了比无风条件更好的覆盖效果。这种因地制宜的调整能力,才是参数设定的精髓。

每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气流特征、产尘规律和空间约束。好的参数策略不是简单套用公式,而是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,针对具体环境做出精准调整。这种能力需要理论知识和现场经验的共同滋养。

5.1 金属矿山喷雾参数优化案例

某大型铜矿的破碎车间曾面临严重的粉尘困扰。初始参数采用通用设定:雾化粒径100微米,压力0.5兆帕,连续喷雾。实测降尘效率仅40%,车间能见度不足10米。

经过现场测试,发现破碎机产生的粉尘主要集中在5-20微米区间。就像用渔网捕小鱼——网眼太大,目标都溜走了。技术团队将雾化粒径调整至60微米,压力提升至0.8兆帕。这个改变让水雾尺寸与粉尘颗粒达到最佳匹配。

喷雾角度从标准的90度改为75度定向喷射。破碎机出料口粉尘呈锥形扩散,定向喷雾能精准覆盖这个“粉尘锥”。安装位置从顶部移至侧面,避开物料冲击区域。我记得调试时发现,一个简单的安装角度调整,就让降尘效率提升了15%。

优化后参数运行一个月,粉尘浓度从15mg/m³降至2mg/m³。操作工人说:“现在能看清设备运行状态了,以前全靠手感操作。”

5.2 煤矿喷雾降尘参数设定实例

煤矿巷道的煤尘具有爆炸风险,参数设定需要格外谨慎。某煤矿在运输大巷使用标准参数时,发现巷壁出现明显积水,而粉尘抑制效果却不理想。

问题在于雾化粒径过粗。150微米的水雾在巷道中快速沉降,就像下雨天——地面湿了,空气中的灰尘还在飘。技术团队将粒径调整至80微米,这个尺寸能在空气中保持足够悬浮时间,充分捕获浮尘。

喷雾模式改为“感应+延时”智能控制。安装红外传感器检测矿车通过,提前3秒开启喷雾,矿车完全通过后延时10秒关闭。这个时间差确保覆盖矿车带起的全部粉尘。压力维持在0.4兆帕,既能保证雾化效果,又避免过细水雾引发呼吸不适。

实施新参数后,巷道能见度从5米提升至20米,用水量反而减少25%。煤矿安全员反馈说:“现在走在巷道里,呼吸明显顺畅多了。”

5.3 露天矿山喷雾参数配置经验

露天矿的粉尘控制要应对多变的气候条件。某铁矿在干旱季节面临严重扬尘,传统的固定参数在风力变化时效果极不稳定。

矿山知识库:喷雾参数设定全攻略,高效降尘保障矿工健康与安全

技术团队开发了“气象联动”参数调整方案。在矿区布置风速传感器,当风速超过3级时自动增大雾化粒径至120微米,提高水雾的抗风能力。同时将压力从0.6兆帕降至0.4兆帕,避免细雾被强风直接吹散。

喷雾角度根据作业区域动态调整。钻孔区域采用45度窄角度集中抑尘,运输道路使用110度宽角度形成湿润屏障。在装车点,安装高度从标准的3米提升至5米,利用重力增强雾滴分布均匀性。

有个细节值得分享:他们发现午后地表温度升高时,细雾蒸发速度加快。于是在高温时段适度增加流量补偿蒸发损失,这个简单调整让下午的降尘效果保持稳定。

5.4 参数优化前后的效果对比分析

数据最能说明参数优化的价值。在某金矿的全流程改造中,我们记录了关键指标的变化。

破碎工序的粉尘浓度从23mg/m³降至3mg/m³,降尘效率从42%提升至87%。这个提升主要来自雾化粒径的精准匹配——将通用的100微米调整为与产尘特征匹配的50-70微米区间。

运输系统的用水量下降35%,而降尘效果反而提升。智能间歇喷雾取代连续喷雾,在保证抑尘效果的同时大幅节约水资源。就像精准灌溉——只在需要的时候供给需要的水量。

设备维护周期显著延长。优化前,喷嘴平均每月需要清理或更换;优化后,这个周期延长至三个月。合适的压力设定减少了喷嘴磨损,恰当的粒径选择避免了堵塞问题。

员工的工作环境改善最为明显。优化后矿区能见度普遍提升至15米以上,呼吸性粉尘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。矿工们说现在下班时工作服干净多了,不再像以前那样满身粉尘。

参数优化不仅是技术调整,更是对作业环境的重新理解。每个成功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:好的参数设定,应该像量体裁衣——完全贴合现场的实际需求。

6.1 智能化喷雾参数控制系统

矿山喷雾正在从“设定后不管”向“实时自适应”转变。我参观过一个示范矿山,他们的控制系统能根据粉尘浓度传感器数据自动调整参数。当破碎机负荷增大时,系统会在30秒内将喷雾压力从0.6兆帕提升至0.9兆帕,雾化粒径同步细化至50微米。

这种智能系统像经验丰富的操作工——能感知环境变化并作出精准响应。安装在关键位置的视觉传感器可以识别粉尘扩散模式,自动计算最佳喷雾角度。有次调试时看到,系统检测到皮带跑偏导致的单侧扬尘,立即将对称喷雾改为偏向喷射,抑尘效果立竿见影。

未来的控制系统可能具备学习能力。通过记录不同工况下的优化参数,建立矿山专属的“参数知识库”。新工作面开工时,系统能基于相似场景的历史数据推荐初始参数,大幅缩短调试周期。

6.2 基于大数据的参数优化方法

数据正在改变参数设定的逻辑。某矿业集团汇集了旗下18个矿山的喷雾数据,发现了个有趣规律:在相同设备条件下,北方矿山的雾化粒径通常要比南方粗10-15微米。这个差异源于空气湿度的不同,大数据让这种隐性知识浮出水面。

参数优化不再依赖单一理论模型。通过分析数万个运行案例,算法能找出特定设备、特定矿石的最佳参数组合。就像导航软件——不仅知道最短路径,还知道哪个时段哪条路最畅通。

我接触的一个项目正在开发参数预测模型。输入矿石硬度、含水率、处理量等参数,系统能预测产尘特征并推荐喷雾参数。初期测试显示,这种数据驱动的推荐比经验设定效率提升20%以上。

6.3 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喷雾技术创新

绿色矿山理念推动喷雾技术向节水环保方向发展。新型喷嘴材料能减少60%的结垢堵塞,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维护频次。生物可降解的抑尘剂开始应用,这些添加剂能让水雾在粉尘表面形成固化膜,大幅减少水分蒸发。

水资源循环利用成为重要方向。有个创新设计让我印象深刻:喷雾系统收集沉降的煤尘水混合物,经简单分离后,清水重新进入喷雾循环。这种闭路系统在干旱地区特别有价值,能减少80%的新水消耗。

噪声控制也纳入参数考量。高频雾化产生的刺耳声曾经是工作场所的困扰,新一代设备通过优化内部流道,在保持雾化效果的同时将运行噪声降至65分贝以下。工人说现在站在设备旁边通话不再需要提高音量。

6.4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突破点

喷雾技术的边界正在拓展。超声波雾化可能带来革命性变化,这种技术能产生1-10微米的超细水雾,对呼吸性粉尘的捕获效率理论上可达95%。虽然目前能耗较高,但实验室数据令人鼓舞。

材料科学的进步可能改变游戏规则。自清洁喷嘴涂层能排斥粉尘附着,智能材料能根据水温自动微调雾化特性。想象一下,喷嘴像荷花叶子一样始终保持清洁,维护成本将大幅降低。

跨界融合提供新思路。借鉴医疗雾化技术开发的微滴控制方法,能让水雾粒径分布更加集中。引入气象学的风场模拟,可以预测复杂巷道内的气流走向,实现“随风喷雾”的精准抑尘。

5G和边缘计算让实时优化成为可能。高带宽、低延迟的网络支持大量传感器数据即时处理,每个喷雾点都能成为智能节点。未来的矿山喷雾系统可能像互联网——去中心化、自适应、持续优化。

这些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对矿山环境管理理念的重塑。喷雾参数设定正从孤立的操作参数,转变为整个矿山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技术进步最终要服务于人——让矿工在更安全、更舒适的环境中工作。

你可能想看:

本文地址: https://www.ishool.com/post/499.html

文章来源:facai888
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
相关推荐
  • 最新动态
  • 热点阅读
  • 随机阅读

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,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内容转载、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。

沪ICP备2023033053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、举报、投诉及建议等,请发E-mail:119118760@qq.com